久草热在线免视频|老骚妇女一区二区|美女裸体网站一区|亚洲精品一区国产|国内精品喷水AV|婷婷91亚洲资源|伊人丝袜视频精品|国产操逼一级毛片|超碰在线-人人操|高清无码理论视频

現(xiàn)在位置:范文先生網>教案大全>物理教案>高一物理教案>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

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

時間:2023-09-26 12:36:23 高一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
  • 相關推薦

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(通用7篇)

  作為一名老師,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,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。優(yōu)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?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,歡迎閱讀,希望大家能夠喜歡。

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(通用7篇)

 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 1

  教學目標

  1、知識目標:

  (1)能結合物體的運動情況進行受力分析.

  (2)掌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,學會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決力學問題.

  2、能力目標:培養(yǎng)學生審題能力、分析能力、利用數學解決問題能力、表述能力.

  3、情感目標:培養(yǎng)嚴謹的科學態(tài)度,養(yǎng)成良好的思維習慣.

  教學建議

  教材分析

  本節(jié)主要通過對典型例題的分析,幫助學生掌握處理動力學兩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.這兩類問題是: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,求解物體的運動情況;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,求解物體的受力.

  教法建議

  1、總結受力分析的方法,讓學生能夠正確、快速的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.

  2、強調解決動力學問題的一般步驟是:確定研究對象;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;列方程求解;對結果的合理性討論.要讓學生逐步習慣于對問題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,弄清問題的物理情景后再動筆算,并養(yǎng)成畫情景圖的好習慣.

  3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,對這部分內容分層次要求,即解決兩類基本問題——→解決斜面問題——→較簡單的連接體問題,建議該節(jié)內容用2-3節(jié)課完成.

  教學設計

  教學重點:物體的受力分析;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兩類問題的方法和思路.

  教學難點:物體的受力分析;如何正確運用力和運動關系處理問題.

  示例:

  一、受力分析方法小結

  通過基本練習,小結受力分析方法.(讓學生說,老師必要時補充)

  1、練習:請對下例四幅圖中的A、B物體進行受力分析.

  答案:

  2、受力分析方法小結

  (1)明確研究對象,把它從周圍物體中隔離出來;

  (2)按重力、彈力、摩擦力、外力順序進行受力分析;

  (3)注意:分析各力的依據和方法:產生條件;物體所受合外力與加速度方向相同;分析靜摩擦力可用假設光滑法.

  不多力、不丟力的'方法:繞物一周分析受力;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體;合力、分力不要重復分析,只保留實際受到的力.

  二、動力學的兩類基本問題

  1、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,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.

  2、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,確定物體的受力情況.

  3、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的一般步驟:

  選取研究對象;(注意變換研究對象)

  畫圖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和運動情況;(畫圖很重要,要養(yǎng)成習慣)

  進行必要的力的合成和分解;(在使用正交分解時,通常選加速度方向為一坐標軸方向,當然也有例外)

  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列方程求解;(要選定正方向)

  對解的合理性進行討論.

  三、處理連接體問題的基本方法

  1、若連接體中各個物體產生的加速度相同,則可采用整體法求解該整體產生的加速度.

  2、若連接體中各個物體產生的加速度不同,則一般不可采用整體法.(若學生情況允許,可再提高觀點講)

  3、若遇到求解連接體內部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問題,則必須采用隔離法.

  以上各問題均通過典型例題落實.

  探究活動

  題目: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,編一份有關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練習題.

  題量:4-6道.

  要求:給出題目詳細解答,并注明選題意圖及該題易錯之處.

  評價:可操作性、針對性,可調動學生積極性。

 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 2

  一、教學目標

  1、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;

  2、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

  3、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“牛頓“是怎樣定義的。

  二、教學重點

  1、知道決定物體加速度的因素、

  2、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探究過程

  三、教學難點

  1、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各個物理量的意義和聯(lián)系

  2、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

  四、教學方法

  在探究過程中,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如:控制變量法、實驗歸納法、圖象法等

  五、教學過程

  1、知識回顧

  物體的運動狀態(tài)發(fā)生變化,即產生加速度。

  問學生:加速度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呢?

  學生回答:力還有物體質量

  思考:力是促使物體運動狀態(tài)改變的原因,力似乎“促使”加速度的產生。質量是物體慣性的'量度,而慣性是保持物體運動狀態(tài)不變的性質,所以質量似乎是阻礙“加速度”的產生。

  猜想:加速度可能與力、質量有關系。

  結合實際:

  小汽車:質量小,慣性小,啟動時運動狀態(tài)相對容易改變。

  火車:質量大,慣性大,動力大,啟動時運動狀態(tài)相對難改變。

  2、回憶課本所研究的內容

 。1)、質量m一定,加速度a和力F的關系。

  處理數據:得出結論:當m一定時,a和F成正比,

  即:a F

  SHAPE MERGEFORMAT

  (2)、力F一定時,加速度a和質量m的關系

  SHAPE MERGEFORMAT

  得出結論:當力F一定,加速度a和質量m成反比,即:a 。

  3、引出牛頓第二定律

  通過大量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都能得出同樣的結論,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規(guī)律: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、跟它的質量成反比,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,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。

 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 3

  【教材地位與作用】

  本節(jié)內容是在上節(jié)實驗課程“探究加速度、質量與力的關系”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探究和總結,在知識上要求知道決定加速度的因素、理解加速度、質量、力三者關系;要求經歷探究活動、嘗試解決問題方法、體驗發(fā)現(xiàn)規(guī)律過程。牛頓第二定律將力學和運動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,具體的、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、質量的關系,是動力學中的核心內容,是本章的重點內容。

  【學情分析】

  在學習這一節(jié)內容之前,學生已經掌握了力、質量、加速度、慣性等概念;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、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(tài)的原因;會分析物體的受力;通過上一節(jié)探究加速度與力、質量的關系,知道了加速度與力、質量的關系。這些都為本節(jié)學習準備了知識基礎,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把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的聯(lián)系在一起,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,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,應使學生明確對于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,全面掌握。

  【教學目標】

  1、知識目標

  (1)理解加速度與力和質量間的關系。

 。2)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,知道定律的確切含義。

 。3)能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答有關問題。

  2、能力目標

  培養(yǎng)學生的分析能力、歸納能力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  3、德育目標

  (1)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。

 。2)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(guī)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。

 。3)培養(yǎng)學生嚴謹思考的能力,激發(fā)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。

  【教學重點】

  理解牛頓第二定律

  【教學難點】

 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

  【教學策略】

  回顧與思考→創(chuàng)設物理情景→分組討論→老師講解→總結規(guī)律。

  【教學過程設計】

  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和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【知識回顧】

  回憶上節(jié)課探究的a與F、m關系。向學生提問:回憶上節(jié)實驗探究課內容,控制變量法的應用?我們研究了哪幾個物理量?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?能用公式反應他們之間的關系嗎?回憶上節(jié)課知識,集體回答;貞浬瞎(jié)課探究的a與F、m關系。 【創(chuàng)設情景、導入新課】

  問題1、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返回時為何要打開降落傘?

  問題2、賽車在開出起跑線的瞬間發(fā)生了怎樣的變化?引導學生思考2個問題。

 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:賽車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車質量上有什么不一樣?這一設計是為什么?同學間分組討論、各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。通過這個問題,學生容易聯(lián)想到質量越小,運動狀態(tài)越容易改變,所以加速度和物體質量、合外力有關。 【新課過程】

  牛頓第二定律:

  1、內容: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,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,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。

  2、公式:F=ma?

  設問:力的國際單位是什么?它是如何規(guī)定的呢?構建物理模型,提出關注的細節(jié)。

  講解:K是比例常數,那k應該是多少呢?

  教師總結: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,力的國際單位是1N=1kg、m/s2。學生分組討論分析。

  學生自己總結后作答,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學補充。通過上節(jié)探究的a與F、m關系,運用實驗數據總結規(guī)律,培養(yǎng)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實的精神

  3、對該定律的特性進行說明,這樣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才會有進一步認識。

  六大特性:

 、僖蚬裕κ钱a生加速度的原因),= 2 GB3

 、谑噶啃裕╝、F都是矢量,a的方向由F決定,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),= 3 GB3

  ③瞬時性(合外力消失,即a消失),= 4 GB3

  ④相對性(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于慣性系),= 5 GB3

  ⑤獨立性(物體的各個力都能產生獨立的,= 6 GB3

 、尥恍裕╝與F與同一物體某一狀態(tài)相對立)。提問:牛頓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?

  在相對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'基礎上,對表達式F=ma的六大性質結合形象例子進行探討。

  根據學生的提出的相關特性的疑問舉例說明。學生討論,嘗試并且回答老師提出的特性。

 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出相關特性的疑問。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性進行探究,能夠加深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本質上的理解,使前面所學知識連貫起來,這對牛頓定律的解題或是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4、做題需要方法,按照一般的做題思路,授予學生解題步驟。

 、俅_定研究對象;

 、趯ρ芯繉ο筮M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或是運動情況進行分析;

 、鄹鶕讲⒔Y合題給條件(注意發(fā)現(xiàn)挖掘隱含條件)解出所求的物理量。

  例題:一個物體,質量是2 kg,受到互成120°角的兩個力F1和F2的作用。這兩個力的大小都是10N,這兩個力產生的加速度是多大?

  課堂訓練P104習題1、2、3老師提出問題,引導學生得出解題步驟,并做適當的補充說明。

 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 4

  【教學目標】

  1、識與技能:知道牛頓第一定律;知道慣性的概念及應用。

  2、過程與方法:認識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;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有慣性。

  3、情感。態(tài)度。價值觀: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。生活實踐中,感受科學就在身邊,強化STS的要求。

  【教學重難點】

  1、知道牛頓第一定律;知道慣性的概念及應用。

  2、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。生活實踐中,感受科學就在身邊。

  【教學過程】

  一、復習導入

 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

  1、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?

  2、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在,絕對不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。

  師講解:

  1、研究力和運動關系的歷史回顧。

  2、探究力與運動關系的實驗:伽利略理想實驗

  3、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

  提問復習內容:

  注意引導力與運動可能存在的關系,引出本章所學內容。

 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,觀察四幅圖,思考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。

  二、講解及注意點

  閱讀課本,回顧2000年以前的亞里士多德的觀點。

  介紹300年前伽利略對力與運動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實驗。

  比較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觀點的不同,設計實驗探究結論。

  要求預習課本,注意探究的方法,明確探究實驗的目的。儀器。步驟。準備就緒后,教師演示實驗,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(xiàn)象,同時記錄實驗現(xiàn)象和數據,明確實驗中的.注意事項。對實驗現(xiàn)象進行歸納和總結,得出實驗結論。

 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況下,總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。強調“一切物體”、“不受外力”、“總保持”和“或”的意思。

  適當補充練習。回憶以前所學,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,明確要研究的對象。鞏固以前所學。

  按要求觀察課本上的圖形,分析物體最終停止的原因。了解歷史上的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研究歷程,體會人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,樹立努力學習的信心。知道伽利略理想實驗。

  明確探究實驗的目的。儀器。步驟。進一步復習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步驟。找出實驗的注意事項。認真觀察實驗現(xiàn)象,積極思考,記錄實驗現(xiàn)象和數據。討論實驗現(xiàn)象并進行歸納和總結,得出實驗結論。

  明確定律內容,分析定律的關鍵點,明確定律適用的范圍和條件。

 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 5

  一、教學目標

  【知識與技能】

 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,常識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,知道什么是慣性,能夠用慣性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(xiàn)象,知道慣性與質量之間的關系。

  【過程與方法】

  通過斜面小車實驗,提高觀察能力,動手能力,通過實驗分析,初步養(yǎng)成科學的思維方法(分析、概括、推理)。

  【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】

  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悅,學會分工與合作,提高團結協(xié)作的能力,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,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。

  二、教學重、難點

  【重點】

  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,體會科學思想的建立過程。

  【難點】

  1.明確“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”觀點是錯誤的。

  2.明確斜面實驗的整個過程。

  3.通過對斜面實驗的分析比較得出牛頓第一定律。

  三、教學過程

  環(huán)節(jié)一:導入新課

  教師設計兩個實驗。提出問題:

  1.要讓靜止的書(文具盒)運動,該怎么辦?

  2.停止用力,又會如何呢?

  誤導學生:物理受力就會運動,不受力就停止。

  得出謬論: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。

  教師實驗演示:在桌面推一輛小車,撤去推力,小車沒有立即停下。

  得出結論: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。

  觀察學生表情,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,激發(fā)學生探究的興趣,活躍課堂氣氛,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《牛頓第一定律》。

  環(huán)節(jié)二:新課講授

  敘述古代人們對于運動的認識和伽利略對于運動的觀點。

  演示實驗:“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”。

  (1)棉布鋪在水平木板上,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,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。

  (2)去掉木板上的棉布,再次讓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,讓同學們觀察小車在木板上滑行的距離。

  提問:兩次實驗為什么都讓小車在斜面頂端由靜止滑下?

  回答:使小車滑到斜面底端時速度相同。

  總結實驗現(xiàn)象:小車所受的阻力減小,向前滑行的距離變大。

  推理:如果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,速度就不會減小,物體將以恒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。

  講述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到牛頓第一定律。

  強調雖然牛頓第一定律建立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,但卻是一個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定律。

  提問:牛頓第一定律蘊涵幾部分知識,小組討論,教師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包含三部分內容:

  (1)物體在不受力時,總保持勻速運動狀態(tài)或靜止狀態(tài)。

  (2)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的性質,叫做慣性。

  (3)物體運動狀態(tài)的改變需要外力。

  通過一系列問題的'提問與引導,導出慣性這一概念,講解慣性僅與質量有關,列舉生活中有關于利用慣性的事例。

  環(huán)節(jié)三:鞏固提高

  提問同學們牛頓第一定律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?什么是運動狀態(tài)的改變?

  學生根據本節(jié)課所學的知識點回答。

  環(huán)節(jié)四:小結作業(yè)

  小結: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,梳理本節(jié)課知識點。

  作業(yè):查閱伽利略斜面實驗的完整設計過程,同時觀察生活中有關利用慣性的事例。

 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 6

  【學習主題】

  牛頓第一定律

  【學習時間】

  1課時

  【課程標準】

 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

  【內容分析】

  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,也是培養(yǎng)學生分析、概括,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。本節(jié)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,首次將力和運動聯(lián)系起來,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和規(guī)律的知識,本課內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為后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,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。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,它把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,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,從而激發(fā)學生繼續(xù)學習物理的興趣。本節(jié)需要兩課時,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。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容。

  【學情分析】

  通過實驗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,它是總結事實,分析、概括、推理得出的,這方面要注意強調。

  【學習目標】

  1、通過分析具體事例,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;

  2、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,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(tài)的原因;

  3、通過教師整合說明,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;

  4、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,培養(yǎng)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、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。

  【評價設計】

  1、通過問題1、2、3、4、5、6檢測目標1的達成。

  2、通過問題7、8、9、10、11檢測目標2的達成。

  3、通過教師整合說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。

  4、通過問題8、9、10、11檢測目標4的達成。

  【學習過程】

  一、導入新課:(教師根據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,在設置問題,引發(fā)深入思考)

  出示斜面、小車演示:

  (1)、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。

  (2)、停止用力,小車停止。

  問題1:什么原因使小車前進?

  問題2:能否說物體運動必須受力?

  問題3: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?

  (3)、將小車放在斜面上,放手后讓小車滑下。

  問題4:到水平面上后會立即停止嗎?

  問題5: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?

  問題6:小車到達水平面時,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,但仍然繼續(xù)前進,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?

  (4)教師總結: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:運動需要力來維持;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。(板書他們的觀點)

  問題7:小車到達水平面時,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,但仍然繼續(xù)前進;雖然能繼續(xù)前進,卻不能一直運動下去,這是為什么?

  (5)教師總結: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。

  二、探究: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(通過教師創(chuàng)設問題,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,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,進行了合作、交流、思考,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持誰的觀點)

  問題8: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`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?

  (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后,總結:斜面坡度,小車質量,小車起始高度,水平面的阻力。)

  問題9: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系,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?

 。▽W生猜想,小組討論,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和研究方案。)

  教師總結:運用控制變量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,表面粗糙程度不同。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,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。

  選擇合理方案,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。

 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:

  問題10:三個表面相比,哪個阻力最小,哪個阻力最大?

  問題11: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,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。其原因是什么?

 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:阻力越小,前進的距離越遠,若表面更光滑,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,前進的距離更遠;若表面非常光滑,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,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。

  進一步推理問題12:如果物體不受力,它將以一個恒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。

  通過比較推理的結果,讓學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結論,得到運動和力的關系,并指出自己支持兩位誰的觀點。

  三、教師整合說明(根據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,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)

 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,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(guī)律:牛頓第一定律(板書課題)——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,總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。(板書內容)

  四、教師強調說明:(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)

 。1)“一切”表明這條規(guī)律的普遍適用性,不符合這條規(guī)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。

 。2)“不受力”是定律成立的條件,這是一種理想情況,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,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。

  (3)“總保持”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,只有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,要改變這種狀態(tài),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。

 。4)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,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(tài)的原因。

 。5)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,但經受了實踐的檢驗,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。

  五、小結

  【板書設計】:

  牛頓第一定律

  亞里士多德(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)

  伽利略(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)

 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,總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。

  (1)(2)(3)(4)(5)

  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 7

  教學目標

  1、知識與技能

 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

  知道慣性的概念

  知道二力平衡

  2、過程與方法

  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

 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

  3、情感、態(tài)度與價值觀

 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

  教學重難點

  1、重點:物體的慣性

  2、難點:牛頓第一定律

  教學過程

 。ㄒ唬┮胄抡n

  讓學生觀察圖11.5—1的幾幅圖,思考運動的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?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給出截然相反的解釋!斑\動需要力來維持”,“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”

 。ǘ┲v授新課

  1、牛頓第一定律

 。1)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

  按照書本第35頁的實驗進行探究不同表面,物體的運動距離不同

  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: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;每次實驗用的是同一輛小車;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,以保持小車到達水平表面的`速度相同。

 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變化的條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變,而其他條件沒有改變。

  根據觀察結果,得出結論:小車受到阻力越小,它運動得越遠,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:如果小車不受任何阻力,小車的速度將保持不變,永遠運動下去。

  介紹得出該結論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。從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:

 。2)牛頓第一定律: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,總保持靜止狀態(tài)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(tài)。

  解釋:物體不受力時,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(tài);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,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。

  2、慣性:物體保持運動狀態(tài)不變的性質,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

  學生活動:

  (1)體驗圖11.5—4的實驗

 。2)體驗物體掉杯中的實驗

 。3)觀看教學VCD

  通過觀察圖11.5—6,嘗試用慣性的知識解釋怎樣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產生的危害。

  3、二力平衡

  學生探究:按照圖11.5—9進行探究實驗,做好記錄

  引導學生從記錄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: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、并且在同一直線上。

 。ㄈ┱n堂小結

  1、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表述的?

  2、現(xiàn)實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慣性的例子,防止慣性產生危害的措施?

  3、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?

 。ㄋ模┎贾米鳂I(yè)

  1、書本第39頁第1、2、3題

  2、完成同步練習

【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教案】相關文章:

高一物理教案牛頓第一定律12-29

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6-09

《牛頓第一定律》教學反思04-07

《牛頓第一定律》物理教學反思04-12

牛頓第三定律物理教學反思03-12

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范文合集5篇04-11

牛頓的讀后感09-09

牛頓讀后感09-21

《牛頓》讀后感01-16

《牛頓傳記》讀后感05-15